據《南方都市報》報道,近日,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公布了2018年國際生(本科)招生簡章,將繼續延續對國際生的“申請—審核”制度,這一舉動引起網友熱議。這一制度指,具備申請資格的國際學生,免除傳統的筆試內容,可以向大學遞交申請,學校將通過網上申請和綜合評測(包括材料評審和面試)錄取。據報道,除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,人民大學、廈門大學、中國傳媒大學等多所大學近年也啟用了“申請-審核”制。
高校紛紛出臺“申請—審核”制招生方式,在與國際更緊密接軌的同時,也反映出國家在國際人才引進方面的戰略動向。不久前,16名外籍院士被中國科學院增選為2017年院士,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烈·蓋姆和詹姆斯·弗雷澤·司徒塔特。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·蓋茨,也名列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之中。此外,2012年,美國科學院院士、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科學家朱健康,通過國家首批“千人計劃”被引進回國。
對于這一積極動向,我們應持歡迎態度。據《人民日報》報道,近日,國家外國專家局透露,為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實施更加積極、更加開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,中國將進一步擴大放寬人才簽證發放范圍、期限,國家外國專家局、外交部和公安部還聯合印發了《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實施辦法》。
從上述舉措看,中國對外國人才引進的條件看似放寬,實則為引進更優秀的高級人才。那么,中國為何要推進外國人才引進戰略呢?
指導
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,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,鮮明提出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的戰略思想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,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加快建設人才強國。
據《學習時報》報道,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戰略思想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。中國應促進和而不同、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對話,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,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,使文明交流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、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。
因此,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,以“完善人才引進各項配套制度,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人才制度體系”為戰略目標。中國要引進的外國人才,為“各類創新人才,特別是我們最缺的人才”。而中國引進外國人才的方式,則為瞄準讓外國人才“來得了、待得住、用得好、流得動”的體制機制改革目標,加快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、暢通人才流動機制、強化創新創業激勵,為外國人才發揮作用、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,努力實現人盡其才、才盡其用、用有所成。
措施
據《中國紀檢監察報》報道,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,有兩個重要環節,一是聚天下英才,二是用天下英才。聚是前提,只有聚才會有用;用是目的,用得好,才能有更好的聚。聚人才要靠識才的慧眼、愛才的誠意、用才的膽識、容才的雅量,還要有聚才的良方。
《學習時報》指出,引進外國人才,首先要營造外國人才創新創業環境。由于外國人才對環境的感知度、認同度更加敏銳,這就要求必須營造人才成長的工作、生活、政策和社會環境,使外國人才創業有機會、干事有平臺、發展有空間,形成近者悅、遠者來的人才發展生態。
其次,只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,才能更大程度實現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優化組合。這就要求人才管理部門大力度簡政、放權、松綁,消除對用人主體的過度干預,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市場體系,完善人才資源供求競爭機制。
最后,更好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。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外國人才過程中,要有容才的雅量,充分信任、放手使用,鼓勵創新、寬容失敗,形成知人善任、人盡其才、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。
意義
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戰略思想,是在中國同世界關系發生深刻變化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,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。
據《求是》雜志報道,這一戰略思想的意義有三個方面。第一,有利于應對綜合國力日趨激烈的競爭。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,哪個國家擁有人才上的優勢,哪個國家就會擁有實力上的優勢。人才選拔的視野,決定了發展的速度,而全球配置人才資源的能力,決定了國際競爭的成敗。
第二,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。推動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,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就必須抓住人才這個最為關鍵的因素,率先實現人才供給轉型升級。
第三,有利于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。資本的流動、技術的轉移、市場的開拓,都以人才的流動為載體。提升對外開放水平,不僅要求我國的人才走向世界,更重要的是要敞開胸懷,將工作崗位和發展機遇分享給全世界的人才,通過提升人才對外開放水平帶動各行業各領域全面嵌入全球產業鏈、價值鏈、創新鏈,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體系。(綜編/海外網 劉思悅)